精英网

位置:首页 > 历史 >

四大菩萨之一:我骑着白象来,带着一身的佛性,我是普贤

四大菩萨之一:我骑着白象来,带着一身的佛性,我是普贤

浏览:260 来源:互联网 作者:骑猪看日出
导读:在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多个神仙组合,例如福禄寿三星、七仙女、梅山七兄弟等等,这些神仙组合由于地位相当、工作内容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往往会集体行动,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组

在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多个神仙组合,例如福禄寿三星、七仙女、梅山七兄弟等等,这些神仙组合由于地位相当、工作内容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往往会集体行动,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组合,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密的交集,擅长的领域和修炼的场所也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却总是同时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整部《西游记》中,他们曾经多次同时现身,甚至连他们的坐骑也是结伴下界为妖。前面我们讲过文殊了,今天我们来八卦一下佛教里的普贤菩萨。

一、四大菩萨的由来

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被重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大乘佛经里最重要的一尊菩萨。无论在印度本土的佛教,还是在中国的佛义学中,文殊都是不能绕过的一个,而在所有关乎菩萨的信仰中,文殊信仰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一种信仰。作为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左胁侍。既然有了左胁侍,那就必然会有右胁侍,《华严经》首先将文殊菩萨同普贤菩萨安排在了一起,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文殊象征着智慧,普贤便象征着理德。



文殊菩萨骑狮像 五台山 佛光寺文殊殿

在佛教传入的早期,《华严经》是相当重要的一本佛经,在唐代,《华严经》正是中国八大佛教宗派——华严宗开宗立派的根据。由于《华严经》融合并凸显了文殊和普贤的特殊的地位,唐代“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一说的影响越来越大,文殊和普贤的影响力也就日益提高。


图片


南宋_华严三圣图

到了唐代“华严三圣”的地位确立后,华严学者李通玄还不满意,于是他又将观音也请了进来,认为“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号毗卢遮那,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号之为佛。”在李通玄的解释下,文殊、普贤和观音便组成了三大士,三位菩萨常以成组的塑像,共同出现在佛像的雕塑作品中。三位菩萨各自负责解决的是人们在生前的种种纷扰,有了生,下一步要面对的,便是死。于是,人们又将负责普度地狱众生的地藏菩萨便进入了这个体系。这就凑成了现在佛教里面的四大菩萨。


图片


二、普贤的由来

“普贤”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时完成的早期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中,阿含经类经典在汉地最早的译本始于东汉明帝(28-75年)时的《四十二章经》(没错,就是《鹿鼎记》里的那个人人争抢的经书),而整部《阿含经》的汉文译本完成于4-5世纪。


图片


在隋代天竺僧人阇那崛多翻译的《起世经》中有描述,”于善现池南复有一苑,名曰普贤…..”, 又有“此普贤苑亦无守护.....”;在竺法护所译《杂阿含经》中也有描述,“西方去此过三恒河沙刹,有国名普贤,佛名普贤…..”。从这些早期经典里面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普贤还是一个地名,佛学专家说这里指的是“处处美好吉祥之地”,关于这个名词的溯源,学术界一直觉得,是早期来到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从古代印度河流域迁徙到古代恒河流域后对西北故土的美好理想化崇拜派生而来的假设。而最早使用普贤菩萨这个名字的经书是西晋时由月氏来华的的一个洋和尚竺法护翻译的《佛说如来兴显经》和《本生经》,但这两本经书都没有说明普贤菩萨出处在哪里。直到北凉的时候,一个从天竺来的叫昙无谶的洋和尚又翻译了一部经书叫《悲华经》,才第一次向世人解释了普贤菩萨的由来。《悲华经》里讲,过去无量劫(这五个字个是佛教词汇,意思是极其遥远的过去时代)曾有一个世界名叫“删提岚”,这个世界中有佛叫做“宝藏如来”,删提岚国王“无诤念”有很多很多儿子,他有一天带着自己的上千号儿子来到宝藏如来的面前许下愿说要崇佛,宝藏如来很高兴,就为众人一一授记(打标签的意思)。宝藏如来说国王在将来“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太子“当字汝为观世音”,二子“因字汝为得大势(大势至)”,三子“今号汝为文殊师利”;四子能伽奴言“於此东方过十恒河沙等世界中微尘数等世界。有世界名曰不旬。善男子,汝於是中当得作佛,号曰普贤如来”......然后到了第八王子泯图,就“今改汝字名为普贤”,护佑“世界名知水善净功德……”。这里可以看见,佛教里面是有一个普贤菩萨,还有一个普贤如来,两人的职权范围和工作范畴是不同的。另外,在《小乘经》说又说“妙庄王三女,长文殊,次普贤,次观音”。佛学专业人士说,这是中国特色的佛学主义了。


图片


普贤菩萨站像,绢本,莫高窟藏经洞,盛唐,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三、普贤信仰的由来

那普贤是如何产生的,这又要到印度那边去找下。有部分学者认为普贤来源于帝释天。帝释天是婆罗门教主神因陀罗在佛教中的称谓。早在吠陀文化中,手握金刚(闪电)的雷霆之神因陀罗就是天界最高阶的神灵。这些学者认为迁居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氏族中古老的因陀罗信仰与来自天竺的新兴佛教信仰相结合,借鉴吸收了因陀罗跨骑白象的形象,而给原本只存留在佛教典籍字面意思中形象相对模糊的普贤菩萨赋予了新生。


图片


印度教,八大方位护法神之因陀罗,石雕11世纪高度不详, 印度

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普贤来源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目犍连被尊称为“神通第一”。现在的汉传寺院中大雄宝殿的中央,佛陀世尊的旁边,总是左面站着迦叶,右面站着阿难,但在早期的传统中,常侍佛陀左右的是目犍连和舍利弗。目犍连与舍利弗随侍释迦的组像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一佛二弟子”的标准配置。但是在更早期的配置中,左右两边是帝释天和梵天,因此帝释天的特征就被目犍连继承了。而目犍连在玄奘翻译的《阿毗达磨发智论》中有描述,说他曾经幻化出一只六牙白象,然后坐着它从空中飞去找郭富城了,不对,是去满富城。白象当坐骑,这和现在的普贤很像。


图片


目犍连(右)与舍利弗(左)站像,红铜鎏金,镶嵌宝石扎什伦布寺风格,西藏,17世纪

还有一些学者在《金刚顶经》中找到了普贤菩萨和大力金刚手的渊源。至于普贤和金刚手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我看了半天那几篇文章都没搞明白,反正大概意思好像就是密教由初创期发展成熟期的时候,突然发现金刚手和普贤的工作范畴和职责范围发生重叠,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为的解释重叠原因,然后就把两个在理论上予以重叠了。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搜下《佛教忿怒相神灵信仰及图像学溯源》这篇文章和相关参考资料,反正不容易读懂。


图片


大力金刚菩萨

四、普贤为何骑大象

在峨眉山金顶,我们可以看到,普贤菩萨戴着五佛冠,全身金色,穿着天人衣,左手结施愿印,右手持着莲花或如意,安详地坐在一头一只六牙白象上。但最初,普贤的形象并不是这样。在早期《阿含经》中虽首次出现了“普贤”的字眼,但没有只字片语对其形象进行描述。


图片


到了《华严经》,普贤的形象才开始有了确切的描述,“时如来口中放大光明,”…..“复还围绕一切菩萨诸大众已,入普贤菩萨摩诃萨口。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身及师子座,殊胜百倍诸菩萨身及师子座,唯除如来所处之座”。这里描绘的是普贤菩萨还是在得到佛陀神授之后身形才猛地增大,,其中也明确提到“身及师子座”,表明其这会儿他的坐骑还是一只狮子。而到了《妙法莲华经》中,“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可见此时普贤菩萨标配坐骑已经是 “六牙白象”。这与大致同一时期由昙摩蜜多所译的《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描述的六牙白象相呼应。到了鸠摩罗什这位大神存在的时候,普贤在《法华经》中最终以现在通用的骑乘“六牙白象”造型闻名于世间了。那普贤为什么会骑大象呢?首先,在古印度,拥有一头象和今天的人拥有一台法拉利跑车差不多了,只属于少数人,所以,象一般生活在皇室和寺院。也有使用象来作战的时候,但也是皇室所为,寻常人只需要跟在象屁股卖命就是了。那么珍贵的座驾,肯定需要尊贵的菩萨才能坐得起啊。另外,象还有很多的寓意,比如白象脚踏实地,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象的六牙就是六度,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而牙尖能破除一切障碍。其实,在菩萨的世界里面,骑着大象出场的还是有很多。比如五方佛之一的不动佛。不动佛的坐骑是八只大象抬着的宝座。不动佛掌管着东方妙喜世界,他的象座可以征服最强的烦恼“嗔”,在他的东方妙喜世界里,众生也很少有三痴的烦恼。此外,骑象的还有香香菩萨,帝释天、胜乐金刚。

五、普贤在封神

当普贤菩萨还是真人的时候,在破万仙阵时,元始天尊将“太极符印”交给他去对付两仪阵里的灵牙仙。普贤真人现出法身,面如紫枣,巨口獠牙,三头六臂持利器,手内还有一根降魔杵镇住了灵牙仙,又用长虹索拿住灵牙仙,南极仙翁在芦蓬下用三宝玉如意将灵牙仙打出原形,原来是一头白象。老子让这白象做了普贤真人的坐骑,依然在它项上挂上一个名字牌。这灵牙仙就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后来在西游记里下凡在狮驼国和文殊的坐骑青毛狮子结拜为兄弟,后都被各自的主公收了回去。

相关阅读